0%

最近在看《深度探索c++对象模型》对于对象模型有了一点了解,做一个总结。以下的一些结论的实验见:https://github.com/xtestw/CPPObjModelTest

单个对象模型

对于一个单个对象而言,对象的内部结构是类似于一张表结构,依次存储着c++的对象内部数据,我们都知道,一个c++的类内部一般会包含下面的几个部分:

  • 非静态成员变量
  • 非静态成员函数
  • 静态成员变量
  • 静态成员函数
  • 虚函数
  • 友元函数
  • 构造函数、析构函数、拷贝构造函数

对于一个简单的对象,将设我们定义类如下:

1
2
3
4
5
6
7
8
9
10
class base{
public:
base();
virtual ~base();
int a,b;
void f();
static int c,d;
static void f2();
virtual void f3();
};

不考虑继承的话,他们的存储结构会是这样的一个结构,如下图: 其中,非静态数据成员,被放在对象的内部,而虚函数会放在对象的一个虚表中,对象在编译的时候会形成一个vptr的指针置于对象的内部,其指针指向这张虚表(考虑类的继承和多态,指向这张虚表的vptr的设置和重置会在构造函数、析构函数和拷贝函数中自动完成)。 对象在图对象表中的位置,是按照对象的申明顺序来排列的。比如a,b的申明,因为a先申明的,那么a就被先压栈,占据高地址。 而如图所见,不论虚函数是多少个,对象内部只有一个指针指向它,所以始终占一个指针大小的空间(32位机器下是4byte). 而对这个vptr在对象中的位置,不同的编译器的处理是不一样的,vc为代表的是将其放在了头部,而gcc等则是将其放在了对象的尾部,放在尾部是为了综合考虑与C的struct的兼容问题,而在头部,则是考虑继承之后的子类在调用vptr的方便性。(我个人更偏向于放在头部,因为这样在继承的时候更好理解也更方便自然),本文中的代码和模型是基于g++编译器做的实验,都是放在头部的。 还有一个问题,《深度探索c++对象模型》中,对这个1byte的类的type_info位置,他是说放在虚表的第一个位置,而其实g++中,下面这个实验,并不是放在虚表中的:

1
2
3
4
5
6
7
8
9
10
11
12
13
14
#include <iostream>
using namespace std;
class base{
public:
virtual void f(){cout<<"f"<<endl;}
virtual void f1(){cout<<"f1"<<endl;}
};
typedef void(*Fun)(void);
int main(){
base b;
((Fun)*(int*)*(int*)(&b))();
((Fun)*((int*)*(int*)(&b)+1))();
return 0;
}

上面的这段代码的输出是

f
f1

可见虚表的第一项并不是type_info。

单继承对象模型

不考虑虚函数的单继承

在对象申明的过程中,如果从上级单继承了一个对象,那么对父类的成员变量的存储是怎样的一个结构呢,参看下面的代码

1
2
3
4
5
6
7
8
class base{
public:
int a,b;
};
class derived:public base{
public:
int c,d;
};

子类从父类继承过来的成员变量,无论是private,protected,public,也无论是通过private,protected还是public的方式继承过来的,其在子类中的对象中,都有内存空间来存储它,只是这些成员变量对子类的函数的可访问性的问题而已,不考虑非虚函数和静态变量这些(下面的没说明也是一样)没有存在类里的成员,类内部的结构应该是下面这种情况: 这个地方需要注意的是,如果基类的b不是int类型,而是char类型,而且c,d也都不是int类型,也都是char类型,我们sizeof(derived)的值是多少呢?! 答案是12!因为在继承过来的时候,基类已经做了位对齐的处理,在b和c之间填充了3个空字节,所以,

1
sizeof(derived)=sizeof(base)+1(c)+1(d)+2(padding);

考虑虚函数的单继承

如果父类中,出现虚函数,子类中也出现虚函数,会是怎样的一个结构呢?!比如下面的代码:

1
2
3
4
5
6
7
8
9
10
class base{
public:
int a,b;
virtual void f();
};
class derived:public base{
public:
int c,d;
virtual void f2();
};

在实际的存储中的结构应该是这个样子的:

多继承对象模型

上面讨论了单继承的对象模型,现在讨论一下多继承的对象模型,比如下面的代码:

1
2
3
4
5
6
7
8
9
10
11
12
13
14
15
class base1{
public:
int a,b;
virtual void f();
};
class base2{
public:
int c,d;
virtual void f2();
};
class derived:public base1,public base2{
public:
int e,ff;
virtual void f3();
};

上面的代码,在类中的布局应该是下面的这样的: 在这种继承模式下,每个父类都会有一张自己的虚表,里面包含自己的虚函数,而派生类中自己的虚函数,则是放在第一个虚表中的,如果派生类重写了虚函数,那么会自动替换成派生类的虚函数。

存在虚基类的对象模型

对象继承中,涉及到虚基类的问题,对象继承链中,虚基类只会保存一个实例。如下面的代码:

1
2
3
4
5
6
7
8
9
10
11
12
13
14
15
16
17
18
19
20
class base{
public:
int a,b;
virtual void f();
};
class base1:public virtual base{
public:
int c,d;
virtual void f1();
};
class base2public virtual base{
public:
int e,ff;
virtual void f2();
};
class derived:public base1,public base2{
public:
int g,h;
virtual void f3();
};

这份代码在实际的对象继承中应该是这个样子的布局: 可以发现虚继承过来的基类并不像之前那样放在最上面,而且其实是放在最下面的(事实上,在g++中,表中地址从上而下是变大的),而每一个虚表都是指向的自己的虚函数,在继承类中,如果重写了这个虚函数函数,对应的虚表中的函数也是会被改成继承类中的虚函数的。 // <![CDATA[ if (typeof MathJaxListener !== ‘undefined’) { MathJax.Hub.Register.StartupHook(‘End’, function () { MathJaxListener.invokeCallbackForKey_(‘End’); }); } // ]]>

转自:http://www.ibm.com/developerworks/cn/linux/l-cn-nohup/ 我们经常会碰到这样的问题,用 telnet/ssh 登录了远程的 Linux 服务器,运行了一些耗时较长的任务, 结果却由于网络的不稳定导致任务中途失败。如何让命令提交后不受本地关闭终端窗口/网络断开连接的干扰呢?下面举了一些例子, 您可以针对不同的场景选择不同的方式来处理这个问题。

nohup/setsid/&

场景:

如果只是临时有一个命令需要长时间运行,什么方法能最简便的保证它在后台稳定运行呢?

hangup 名称的来由

在 Unix 的早期版本中,每个终端都会通过 modem 和系统通讯。当用户 logout 时,modem 就会挂断(hang up)电话。 同理,当 modem 断开连接时,就会给终端发送 hangup 信号来通知其关闭所有子进程。

解决方法:

我们知道,当用户注销(logout)或者网络断开时,终端会收到 HUP(hangup)信号从而关闭其所有子进程。因此,我们的解决办法就有两种途径:要么让进程忽略 HUP 信号,要么让进程运行在新的会话里从而成为不属于此终端的子进程。

1. nohup

nohup 无疑是我们首先想到的办法。顾名思义,nohup 的用途就是让提交的命令忽略 hangup 信号。让我们先来看一下 nohup 的帮助信息: NOHUP(1) User Commands NOHUP(1)

NAME
       nohup - run a command immune to hangups, with output to a non-tty

SYNOPSIS
       nohup COMMAND [ARG]...
       nohup OPTION

DESCRIPTION
       Run COMMAND, ignoring hangup signals.

       --help display this help and exit

       --version
              output version information and exit

可见,nohup 的使用是十分方便的,只需在要处理的命令前加上 nohup 即可,标准输出和标准错误缺省会被重定向到 nohup.out 文件中。一般我们可在结尾加上&来将命令同时放入后台运行,也可用>filename 2>&1来更改缺省的重定向文件名。

nohup 示例
[root@pvcent107 ~]# nohup ping www.ibm.com &
[1] 3059
nohup: appending output to `nohup.out'
[root@pvcent107 ~]# ps -ef |grep 3059
root      3059   984  0 21:06 pts/3    00:00:00 ping www.ibm.com
root      3067   984  0 21:06 pts/3    00:00:00 grep 3059
[root@pvcent107 ~]#

2.setsid

nohup 无疑能通过忽略 HUP 信号来使我们的进程避免中途被中断,但如果我们换个角度思考,如果我们的进程不属于接受 HUP 信号的终端的子进程,那么自然也就不会受到 HUP 信号的影响了。setsid 就能帮助我们做到这一点。让我们先来看一下 setsid 的帮助信息: SETSID(8) Linux Programmer’s Manual SETSID(8)

NAME
       setsid - run a program in a new session

SYNOPSIS
       setsid program [ arg ... ]

DESCRIPTION
       setsid runs a program in a new session.

可见 setsid 的使用也是非常方便的,也只需在要处理的命令前加上 setsid 即可。

setsid 示例
[root@pvcent107 ~]# setsid ping www.ibm.com
[root@pvcent107 ~]# ps -ef |grep www.ibm.com
root     31094     1  0 07:28 ?        00:00:00 ping www.ibm.com
root     31102 29217  0 07:29 pts/4    00:00:00 grep www.ibm.com
[root@pvcent107 ~]#

值得注意的是,上例中我们的进程 ID(PID)为31094,而它的父 ID(PPID)为1(即为 init 进程 ID),并不是当前终端的进程 ID。请将此例与nohup 例中的父 ID 做比较。

3.&

这里还有一个关于 subshell 的小技巧。我们知道,将一个或多个命名包含在“()”中就能让这些命令在子 shell 中运行中,从而扩展出很多有趣的功能,我们现在要讨论的就是其中之一。 当我们将&也放入“()”内之后,我们就会发现所提交的作业并不在作业列表中,也就是说,是无法通过jobs来查看的。让我们来看看为什么这样就能躲过 HUP 信号的影响吧。

subshell 示例
[root@pvcent107 ~]# (ping www.ibm.com &)
[root@pvcent107 ~]# ps -ef |grep www.ibm.com
root     16270     1  0 14:13 pts/4    00:00:00 ping www.ibm.com
root     16278 15362  0 14:13 pts/4    00:00:00 grep www.ibm.com
[root@pvcent107 ~]#

从上例中可以看出,新提交的进程的父 ID(PPID)为1(init 进程的 PID),并不是当前终端的进程 ID。因此并不属于当前终端的子进程,从而也就不会受到当前终端的 HUP 信号的影响了。

disown

场景:

我们已经知道,如果事先在命令前加上 nohup 或者 setsid 就可以避免 HUP 信号的影响。但是如果我们未加任何处理就已经提交了命令,该如何补救才能让它避免 HUP 信号的影响呢?

解决方法:

这时想加 nohup 或者 setsid 已经为时已晚,只能通过作业调度和 disown 来解决这个问题了。让我们来看一下 disown 的帮助信息: disown [-ar] [-h] [jobspec …] Without options, each jobspec is removed from the table of active jobs. If the -h option is given, each jobspec is not removed from the table, but is marked so that SIGHUP is not sent to the job if the shell receives a SIGHUP. If no jobspec is present, and neither the -a nor the -r option is supplied, the current job is used. If no jobspec is supplied, the -a option means to remove or mark all jobs; the -r option without a jobspec argument restricts operation to running jobs. The return value is 0 unless a jobspec does not specify a valid job. 可以看出,我们可以用如下方式来达成我们的目的。

灵活运用 CTRL-z

在我们的日常工作中,我们可以用 CTRL-z 来将当前进程挂起到后台暂停运行,执行一些别的操作,然后再用 fg 来将挂起的进程重新放回前台(也可用 bg 来将挂起的进程放在后台)继续运行。这样我们就可以在一个终端内灵活切换运行多个任务,这一点在调试代码时尤为有用。因为将代码编辑器挂起到后台再重新放回时,光标定位仍然停留在上次挂起时的位置,避免了重新定位的麻烦。

  • 用disown -h jobspec来使某个作业忽略HUP信号。
  • 用disown -ah 来使所有的作业都忽略HUP信号。
  • 用disown -rh 来使正在运行的作业忽略HUP信号。

需要注意的是,当使用过 disown 之后,会将把目标作业从作业列表中移除,我们将不能再使用jobs来查看它,但是依然能够用ps -ef查找到它。 但是还有一个问题,这种方法的操作对象是作业,如果我们在运行命令时在结尾加了&来使它成为一个作业并在后台运行,那么就万事大吉了,我们可以通过jobs命令来得到所有作业的列表。但是如果并没有把当前命令作为作业来运行,如何才能得到它的作业号呢?答案就是用 CTRL-z(按住Ctrl键的同时按住z键)了! CTRL-z 的用途就是将当前进程挂起(Suspend),然后我们就可以用jobs命令来查询它的作业号,再用bg jobspec来将它放入后台并继续运行。需要注意的是,如果挂起会影响当前进程的运行结果,请慎用此方法。

disown 示例1(如果提交命令时已经用“&”将命令放入后台运行,则可以直接使用“disown”)
[root@pvcent107 build]# cp -r testLargeFile largeFile &
[1] 4825
[root@pvcent107 build]# jobs
[1]+  Running                 cp -i -r testLargeFile largeFile &
[root@pvcent107 build]# disown -h %1
[root@pvcent107 build]# ps -ef |grep largeFile
root      4825   968  1 09:46 pts/4    00:00:00 cp -i -r testLargeFile largeFile
root      4853   968  0 09:46 pts/4    00:00:00 grep largeFile
[root@pvcent107 build]# logout
disown 示例2(如果提交命令时未使用“&”将命令放入后台运行,可使用 CTRL-z 和“bg”将其放入后台,再使用“disown”)
[root@pvcent107 build]# cp -r testLargeFile largeFile2

[1]+  Stopped                 cp -i -r testLargeFile largeFile2
[root@pvcent107 build]# bg %1
[1]+ cp -i -r testLargeFile largeFile2 &
[root@pvcent107 build]# jobs
[1]+  Running                 cp -i -r testLargeFile largeFile2 &
[root@pvcent107 build]# disown -h %1
[root@pvcent107 build]# ps -ef |grep largeFile2
root      5790  5577  1 10:04 pts/3    00:00:00 cp -i -r testLargeFile largeFile2
root      5824  5577  0 10:05 pts/3    00:00:00 grep largeFile2
[root@pvcent107 build]#

screen

场景:

我们已经知道了如何让进程免受 HUP 信号的影响,但是如果有大量这种命令需要在稳定的后台里运行,如何避免对每条命令都做这样的操作呢?

解决方法:

此时最方便的方法就是 screen 了。简单的说,screen 提供了 ANSI/VT100 的终端模拟器,使它能够在一个真实终端下运行多个全屏的伪终端。screen 的参数很多,具有很强大的功能,我们在此仅介绍其常用功能以及简要分析一下为什么使用 screen 能够避免 HUP 信号的影响。我们先看一下 screen 的帮助信息: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SCREEN(1)

NAME
       screen - screen manager with VT100/ANSI terminal emulation

SYNOPSIS
       screen [ -options ] [ cmd [ args ] ]
       screen -r [[pid.]tty[.host]]
       screen -r sessionowner/[[pid.]tty[.host]]

DESCRIPTION
       Screen  is  a  full-screen  window manager that multiplexes a physical
       terminal between several  processes  (typically  interactive  shells).
       Each  virtual  terminal provides the functions of a DEC VT100 terminal
       and, in addition, several control functions from the  ISO  6429  (ECMA
       48,  ANSI  X3.64)  and ISO 2022 standards (e.g. insert/delete line and
       support for multiple character sets).  There is a  scrollback  history
       buffer  for  each virtual terminal and a copy-and-paste mechanism that
       allows moving text regions between windows.

使用 screen 很方便,有以下几个常用选项:

  • 用screen -dmS session name来建立一个处于断开模式下的会话(并指定其会话名)。
  • 用screen -list 来列出所有会话。
  • 用screen -r session name来重新连接指定会话。
  • 用快捷键CTRL-a d 来暂时断开当前会话。
    screen 示例
    [root@pvcent107 ~]# screen -dmS Urumchi [root@pvcent107 ~]# screen -list There is a screen on: 12842.Urumchi (Detached) 1 Socket in /tmp/screens/S-root. [root@pvcent107 ~]# screen -r Urumchi

当我们用“-r”连接到 screen 会话后,我们就可以在这个伪终端里面为所欲为,再也不用担心 HUP 信号会对我们的进程造成影响,也不用给每个命令前都加上“nohup”或者“setsid”了。这是为什么呢?让我来看一下下面两个例子吧。

1. 未使用 screen 时新进程的进程树
[root@pvcent107 ~]# ping www.google.com &
[1] 9499
[root@pvcent107 ~]# pstree -H 9499
init─┬─Xvnc
     ├─acpid
     ├─atd
     ├─2*[sendmail] 
     ├─sshd─┬─sshd───bash───pstree
     │       └─sshd───bash───ping

我们可以看出,未使用 screen 时我们所处的 bash 是 sshd 的子进程,当 ssh 断开连接时,HUP 信号自然会影响到它下面的所有子进程(包括我们新建立的 ping 进程)。

2. 使用了 screen 后新进程的进程树
[root@pvcent107 ~]# screen -r Urumchi
[root@pvcent107 ~]# ping www.ibm.com &
[1] 9488
[root@pvcent107 ~]# pstree -H 9488
init─┬─Xvnc
     ├─acpid
     ├─atd
     ├─screen───bash───ping
     ├─2*[sendmail]

而使用了 screen 后就不同了,此时 bash 是 screen 的子进程,而 screen 是 init(PID为1)的子进程。那么当 ssh 断开连接时,HUP 信号自然不会影响到 screen 下面的子进程了。

总结

现在几种方法已经介绍完毕,我们可以根据不同的场景来选择不同的方案。nohup/setsid 无疑是临时需要时最方便的方法,disown 能帮助我们来事后补救当前已经在运行了的作业,而 screen 则是在大批量操作时不二的选择了。 // <![CDATA[ var _self=”undefined”!=typeof window?window:”undefined”!=typeof WorkerGlobalScope&&self instanceof WorkerGlobalScope?self:{},Prism=function(){var e=/\blang(?:uage)?-(\w+)\b/i,t=0,n=_self.Prism={util:{encode:function(e){return e instanceof a?new a(e.type,n.util.encode(e.content),e.alias):”Array”===n.util.type(e)?e.map(n.util.encode):e.replace(/&/g,”&”).replace(/</g,”<”).replace(/\u00a0/g,” “)},type:function(e){return Object.prototype.toString.call(e).match(/\[object (\w+)\]/)[1]},objId:function(e){return e.__id||Object.defineProperty(e,”__id”,{value:++t}),e.__id},clone:function(e){var t=n.util.type(e);switch(t){case”Object”:var a={};for(var r in e)e.hasOwnProperty(r)&&(a[r]=n.util.clone(e[r]));return a;case”Array”:return e.map&&e.map(function(e){return n.util.clone(e)})}return e}},languages:{extend:function(e,t){var a=n.util.clone(n.languages[e]);for(var r in t)a[r]=t[r];return a},insertBefore:function(e,t,a,r){r=r||n.languages;var l=r[e];if(2==arguments.length){a=arguments[1];for(var i in a)a.hasOwnProperty(i)&&(l[i]=a[i]);return l}var o={};for(var s in l)if(l.hasOwnProperty(s)){if(s==t)for(var i in a)a.hasOwnProperty(i)&&(o[i]=a[i]);o[s]=l[s]}return n.languages.DFS(n.languages,function(t,n){n===r[e]&&t!=e&&(this[t]=o)}),r[e]=o},DFS:function(e,t,a,r){r=r||{};for(var l in e)e.hasOwnProperty(l)&&(t.call(e,l,e[l],a||l),”Object”!==n.util.type(e[l])||r[n.util.objId(e[l])]?”Array”!==n.util.type(e[l])||r[n.util.objId(e[l])]||(r[n.util.objId(e[l])]=!0,n.languages.DFS(e[l],t,l,r)):(r[n.util.objId(e[l])]=!0,n.languages.DFS(e[l],t,null,r)))}},plugins:{},highlightAll:function(e,t){var a={callback:t,selector:’code[class*=”language-“], [class*=”language-“] code, code[class*=”lang-“], [class*=”lang-“] code’};n.hooks.run(“before-highlightall”,a);for(var r,l=a.elements||document.querySelectorAll(a.selector),i=0;r=l[i++];)n.highlightElement(r,e===!0,a.callback)},highlightElement:function(t,a,r){for(var l,i,o=t;o&&!e.test(o.className);)o=o.parentNode;o&&(l=(o.className.match(e)||[,””])[1],i=n.languages[l]),t.className=t.className.replace(e,””).replace(/\s+/g,” “)+” language-“+l,o=t.parentNode,/pre/i.test(o.nodeName)&&(o.className=o.className.replace(e,””).replace(/\s+/g,” “)+” language-“+l);var s=t.textContent,u={element:t,language:l,grammar:i,code:s};if(!s||!i)return n.hooks.run(“complete”,u),void 0;if(n.hooks.run(“before-highlight”,u),a&&_self.Worker){var c=new Worker(n.filename);c.onmessage=function(e){u.highlightedCode=e.data,n.hooks.run(“before-insert”,u),u.element.innerHTML=u.highlightedCode,r&&r.call(u.element),n.hooks.run(“after-highlight”,u),n.hooks.run(“complete”,u)},c.postMessage(JSON.stringify({language:u.language,code:u.code,immediateClose:!0}))}else u.highlightedCode=n.highlight(u.code,u.grammar,u.language),n.hooks.run(“before-insert”,u),u.element.innerHTML=u.highlightedCode,r&&r.call(t),n.hooks.run(“after-highlight”,u),n.hooks.run(“complete”,u)},highlight:function(e,t,r){var l=n.tokenize(e,t);return a.stringify(n.util.encode(l),r)},tokenize:function(e,t){var a=n.Token,r=[e],l=t.rest;if(l){for(var i in l)t[i]=l[i];delete t.rest}e:for(var i in t)if(t.hasOwnProperty(i)&&t[i]){var o=t[i];o=”Array”===n.util.type(o)?o:[o];for(var s=0;s<o.length;++s){var u=o[s],c=u.inside,g=!!u.lookbehind,h=!!u.greedy,f=0,d=u.alias;u=u.pattern||u;for(var p=0;p<r.length;p++){var m=r[p];if(r.length>e.length)break e;if(!(m instanceof a)){u.lastIndex=0;var y=u.exec(m),v=1;if(!y&&h&&p!=r.length-1){var b=r[p+1].matchedStr||r[p+1],k=m+b;if(p<r.length-2&&(k+=r[p+2].matchedStr||r[p+2]),u.lastIndex=0,y=u.exec(k),!y)continue;var w=y.index+(g?y[1].length:0);if(w>=m.length)continue;var =y.index+y[0].length,P=m.length+b.length;if(v=3,P>=){if(r[p+1].greedy)continue;v=2,k=k.slice(0,P)}m=k}if(y){g&&(f=y[1].length);var w=y.index+f,y=y[0].slice(f),=w+y.length,S=m.slice(0,w),O=m.slice(),j=[p,v];S&&j.push(S);var A=new a(i,c?n.tokenize(y,c):y,d,y,h);j.push(A),O&&j.push(O),Array.prototype.splice.apply(r,j)}}}}}return r},hooks:{all:{},add:function(e,t){var a=n.hooks.all;a[e]=a[e]||[],a[e].push(t)},run:function(e,t){var a=n.hooks.all[e];if(a&&a.length)for(var r,l=0;r=a[l++];)r(t)}}},a=n.Token=function(e,t,n,a,r){this.type=e,this.content=t,this.alias=n,this.matchedStr=a||null,this.greedy=!!r};if(a.stringify=function(e,t,r){if(“string”==typeof e)return e;if(“Array”===n.util.type(e))return e.map(function(n){return a.stringify(n,t,e)}).join(“”);var l={type:e.type,content:a.stringify(e.content,t,r),tag:”span”,classes:[“token”,e.type],attributes:{},language:t,parent:r};if(“comment”==l.type&&(l.attributes.spellcheck=”true”),e.alias){var i=”Array”===n.util.type(e.alias)?e.alias:[e.alias];Array.prototype.push.apply(l.classes,i)}n.hooks.run(“wrap”,l);var o=””;for(var s in l.attributes)o+=(o?” “:””)+s+’=”‘+(l.attributes[s]||””)+’”‘;return”<”+l.tag+’ class=”‘+l.classes.join(“ “)+’” ‘+o+”>”+l.content+”</“+l.tag+”>”},!_self.document)return _self.addEventListener?(_self.addEventListener(“message”,function(e){var t=JSON.parse(e.data),a=t.language,r=t.code,l=t.immediateClose;_self.postMessage(n.highlight(r,n.languages[a],a)),l&&_self.close()},!1),_self.Prism):_self.Prism;var r=document.currentScript||[].slice.call(document.getElementsByTagName(“script”)).pop();return r&&(n.filename=r.src,document.addEventListener&&!r.hasAttribute(“data-manual”)&&document.addEventListener(“DOMContentLoaded”,n.highlightAll)),_self.Prism}();”undefined”!=typeof module&&module.exports&&(module.exports=Prism),”undefined”!=typeof global&&(global.Prism=Prism); // ]]> // <![CDATA[ !function(){“undefined”!=typeof self&&self.Prism&&self.document&&Prism.hooks.add(“complete”,function(e){if(e.code){var t=e.element.parentNode,s=/\s*\bline-numbers\b\s*/;if(t&&/pre/i.test(t.nodeName)&&(s.test(t.className)||s.test(e.element.className))&&!e.element.querySelector(“.line-numbers-rows”)){s.test(e.element.className)&&(e.element.className=e.element.className.replace(s,””)),s.test(t.className)||(t.className+=” line-numbers”);var n,a=e.code.match(/\n(?!$)/g),l=a?a.length+1:1,m=new Array(l+1);m=m.join(““),n=document.createElement(“span”),n.className=”line-numbers-rows”,n.innerHTML=m,t.hasAttribute(“data-start”)&&(t.style.counterReset=”linenumber “+(parseInt(t.getAttribute(“data-start”),10)-1)),e.element.appendChild(n)}}})}(); // ]]> // <![CDATA[ !function(){if(“undefined”!=typeof self&&self.Prism&&self.document){var e={html:”HTML”,xml:”XML”,svg:”SVG”,mathml:”MathML”,css:”CSS”,clike:”C-like”,javascript:”JavaScript”,abap:”ABAP”,actionscript:”ActionScript”,apacheconf:”Apache Configuration”,apl:”APL”,applescript:”AppleScript”,asciidoc:”AsciiDoc”,aspnet:”ASP.NET (C#)”,autoit:”AutoIt”,autohotkey:”AutoHotkey”,basic:”BASIC”,csharp:”C#”,cpp:”C++”,coffeescript:”CoffeeScript”,”css-extras”:”CSS Extras”,fsharp:”F#”,glsl:”GLSL”,http:”HTTP”,inform7:”Inform 7”,json:”JSON”,latex:”LaTeX”,lolcode:”LOLCODE”,matlab:”MATLAB”,mel:”MEL”,nasm:”NASM”,nginx:”nginx”,nsis:”NSIS”,objectivec:”Objective-C”,ocaml:”OCaml”,parigp:”PARI/GP”,php:”PHP”,”php-extras”:”PHP Extras”,powershell:”PowerShell”,jsx:”React JSX”,rest:”reST (reStructuredText)”,sas:”SAS”,sass:”Sass (Sass)”,scss:”Sass (Scss)”,sql:”SQL”,typescript:”TypeScript”,vhdl:”VHDL”,vim:”vim”,wiki:”Wiki markup”,yaml:”YAML”};Prism.hooks.add(“before-highlight”,function(s){var a=s.element.parentNode;if(a&&/pre/i.test(a.nodeName)){var t,i,r=a.getAttribute(“data-language”)||e[s.language]||s.language.substring(0,1).toUpperCase()+s.language.substring(1),l=a.previousSibling;l&&/\s*\bprism-show-language\b\s*/.test(l.className)&&l.firstChild&&/\s*\bprism-show-language-label\b\s*/.test(l.firstChild.className)?i=l.firstChild:(t=document.createElement(“div”),i=document.createElement(“div”),i.className=”prism-show-language-label”,t.className=”prism-show-language”,t.appendChild(i),a.parentNode.insertBefore(t,a)),i.innerHTML=r}})}}(); // ]]> // <![CDATA[ if (typeof MathJaxListener !== ‘undefined’) { MathJax.Hub.Register.StartupHook(‘End’, function () { MathJaxListener.invokeCallbackForKey_(‘End’); }); } // ]]>

http://xtestw.site/?p=29

##x&(-x)取x的最后一个1的证明##
明天要给新队员讲树状数组,避不开的一个证明,之前教主讲过,当时没听明白给忘了- -,只有自己想了一种证明方法。

#####证明#####
大家都知道,计算机是用补码来存储一个数的,在这种编码情况下,整数是自然状态编码,假设我们是一个5位的机器(只是假设),那么1,编码就为00001, 而-1的编码则是11111(并不是10001),在这种情况下,我们会有下面的结论:

             -x=11111 – x +1 (x 假设为正数二进制)  -----------------结论一
              x=00000 + x (x 假设为正数二进制) ----------------------结论二

我们还会有以下2个结论:

结论三:11111 - x 不会出现借位的情况(二进制下 ,对应位只会是两种情况 1-0 和 1-1)
结论四:00000 + x 不会出现进位的情况(二进制下,对应位只会是 0+1,0+0)

假设 x的二进制编码为 x1 x2 x3 x4 x5

那么我们就会发现 对于任何一位(以x1为例) 0+x1 和 1-x1 两个 必然是一个为1 一个为0,因为:

X1的值 0+x1 1-x1
0 0 1
1 1 0

有了上面的结论,我们把焦点放到x的最后几位,我们要分离的是最后一个1,那么假设是第i位xi是最后一个1,那么i位以后的每一位都是0,在这个基础上,根据上面这个表格,我们会发现,11111-x 这个值在第i位以后全部都是1,而第i位为0,整理一下,每一位如下:

1. X的每一位为  x1 ,x2,…… xi-1, 1 ,0,0,0…. 后面每一位都是0
2. 11111-x 结果的每一位为 1-X1,1-X2,….1-Xi-1 ,0,1,1,1….. 后面每一位都是1

下面这一点是关键 ,就是 –x = 11111-x +1, 也就是说-x的每一位是这样的:

                    1-X1,1-X2,….1-Xi-1 ,1,0,0,0…..

也就是说,最后一位+1 ,然后会变成0 一直往前进位到第i位,将第i位变成1后停止进位, 我们现在比较一下 x 和 –x的每一位的值, 会发现 ,除了第i位为一样的1,其余每一位都是不一样的即,都是一组0,1. 那么

                    X&(-X)= 0,0,0….1, 0,0,0,….

除了第i位是1,其他每一位的值都是0, 而根据我们最开始所说的,X的第i位的1就是X当前二进制编码的最后一个1,所以通过 x &(-x) 我们能够得到x的最后一个

1
2
3
4
5
6
7
8
9
10
11
12
13
14
15
16
17
18
19
20
21
22
23
24
25
class base{
public:
int i,j;
base(){
i=j=0;
}

base(int a,int b){
i=a;j=b;
}
};

class derived:public base{
public:
derived(int a,int b){
base(a,b);
}
};

int main(){
  derived d(3,1);
  cout<<d.i<<" "<<d.j<<endl;
  return 0;
}

上面的这段代码会输出什么呢?!正确的答案是输出了”0 0”. 我的理解是,虽然其中调用了base(a,b) 但是其实操作的a和b不是当前d的a,b,其实是定义了一个新的base的对象。正确的写法应该是下面这样

1
2
3
4
5
6
7
8
9
10
11
12
13
14
15
16
17
18
19
20
21
22
23
24
class base{
public:
int i,j;
base(){
i=j=0;
}
base(int a,int b){
i=a;j=b;
}
};

class dervied:public base{

public:
derived(int a,int b):base(a,b){
}
};

int main(){
  derived d(3,1);
  cout<<d.i<<" "<<d.j<<endl;
  return 0;
}

关于c++构造函数两个误解

  1. 任何class只要没有定义构造函数,就会被编译器自动合成一个。 有些构造函数在实际中有和没有是没有任何用处的,所以无用的构造函数是不会被构建出来

  2. 编译器合成的构造函数,会为每个成员变量设定初始值 在我看来,编译器合成的构造函数,是为了调用成员类或者父类的构造函数,而这个成员类的构造函数的调用顺序则是按照申明的顺序来调用。

1、assigned

主键由外部程序负责生成,在 save() 之前必须指定一个。Hibernate不负责维护主键生成。与Hibernate和底层数据库都无关,可以跨数据库。在存储对象前,必须要使用主键的setter方法给主键赋值,至于这个值怎么生成,完全由自己决定,这种方法应该尽量避免。

“ud”是自定义的策略名,人为起的名字,后面均用“ud”表示。

特点:可以跨数据库,人为控制主键生成,应尽量避免。

2、increment

由Hibernate从数据库中取出主键的最大值(每个session只取1次),以该值为基础,每次增量为1,在内存中生成主键,不依赖于底层的数据库,因此可以跨数据库。

Hibernate调用org.hibernate.id.IncrementGenerator类里面的generate()方法,使用select max(idColumnName) from tableName语句获取主键最大值。该方法被声明成了synchronized,所以在一个独立的Java虚拟机内部是没有问题的,然而,在多个JVM同时并发访问数据库select max时就可能取出相同的值,再insert就会发生Dumplicate entry的错误。所以只能有一个Hibernate应用进程访问数据库,否则就可能产生主键冲突,所以不适合多进程并发更新数据库,适合单一进程访问数据库,不能用于群集环境。

官方文档:只有在没有其他进程往同一张表中插入数据时才能使用,在集群下不要使用。

特点:跨数据库,不适合多进程并发更新数据库,适合单一进程访问数据库,不能用于群集环境。

3、hilo

hilo(高低位方式high low)是hibernate中最常用的一种生成方式,需要一张额外的表保存hi的值。保存hi值的表至少有一条记录(只与第一条记录有关),否则会出现错误。可以跨数据库。

hibernate_hilo

next_hi

100

hibernate_hilo 指定保存hi值的表名

next_hi 指定保存hi值的列名

100 指定低位的最大值

也可以省略table和column配置,其默认的表为hibernate_unique_key,列为next_hi

100

hilo生成器生成主键的过程(以hibernate_unique_key表,next_hi列为例):

  1. 获得hi值:读取并记录数据库的hibernate_unique_key表中next_hi字段的值,数据库中此字段值加1保存。

  2. 获得lo值:从0到max_lo循环取值,差值为1,当值为max_lo值时,重新获取hi值,然后lo值继续从0到max_lo循环。

  3. 根据公式 hi * (max_lo + 1) + lo计算生成主键值。

注意:当hi值是0的时候,那么第一个值不是0*(max_lo+1)+0=0,而是lo跳过0从1开始,直接是1、2、3……

那max_lo配置多大合适呢?

这要根据具体情况而定,如果系统一般不重启,而且需要用此表建立大量的主键,可以吧max_lo配置大一点,这样可以减少读取数据表的次数,提高效率;反之,如果服务器经常重启,可以吧max_lo配置小一点,可以避免每次重启主键之间的间隔太大,造成主键值主键不连贯。

特点:跨数据库,hilo算法生成的标志只能在一个数据库中保证唯一。

4、seqhilo

与hilo类似,通过hi/lo算法实现的主键生成机制,只是将hilo中的数据表换成了序列sequence,需要数据库中先创建sequence,适用于支持sequence的数据库,如Oracle。

hibernate_seq

100

特点:与hilo类似,只能在支持序列的数据库中使用。

5、sequence

采用数据库提供的sequence机制生成主键,需要数据库支持sequence。如oralce、DB、SAP DB、PostgerSQL、McKoi中的sequence。MySQL这种不支持sequence的数据库则不行(可以使用identity)。

hibernate_id

hibernate_id 指定sequence的名称

Hibernate生成主键时,查找sequence并赋给主键值,主键值由数据库生成,Hibernate不负责维护,使用时必须先创建一个sequence,如果不指定sequence名称,则使用Hibernate默认的sequence,名称为hibernate_sequence,前提要在数据库中创建该sequence。

特点:只能在支持序列的数据库中使用,如Oracle。

6、identity

identity由底层数据库生成标识符。identity是由数据库自己生成的,但这个主键必须设置为自增长,使用identity的前提条件是底层数据库支持自动增长字段类型,如DB2、SQL Server、MySQL、Sybase和HypersonicSQL等,Oracle这类没有自增字段的则不支持。

例:如果使用MySQL数据库,则主键字段必须设置成auto_increment。

id int(11) primary key auto_increment

特点:只能用在支持自动增长的字段数据库中使用,如MySQL。

7、native

native由hibernate根据使用的数据库自行判断采用identity、hilo、sequence其中一种作为主键生成方式,灵活性很强。如果能支持identity则使用identity,如果支持sequence则使用sequence。

例如MySQL使用identity,Oracle使用sequence

注意:如果Hibernate自动选择sequence或者hilo,则所有的表的主键都会从Hibernate默认的sequence或hilo表中取。并且,有的数据库对于默认情况主键生成测试的支持,效率并不是很高。

使用sequence或hilo时,可以加入参数,指定sequence名称或hi值表名称等,如

hibernate_id

特点:根据数据库自动选择,项目中如果用到多个数据库时,可以使用这种方式,使用时需要设置表的自增字段或建立序列,建立表等。

8、uuid

UUID:Universally Unique Identifier,是指在一台机器上生成的数字,它保证对在同一时空中的所有机器都是唯一的。按照开放软件基金会(OSF)制定的标准计算,用到了以太网卡地址、纳秒级时间、芯片ID码和许多可能的数字,标准的UUID格式为:

xxxxxxxx-xxxx-xxxx-xxxxxx-xxxxxxxxxx (8-4-4-4-12)

其中每个 x 是 0-9 或 a-f 范围内的一个十六进制的数字。

Hibernate在保存对象时,生成一个UUID字符串作为主键,保证了唯一性,但其并无任何业务逻辑意义,只能作为主键,唯一缺点长度较大,32位(Hibernate将UUID中间的“-”删除了)的字符串,占用存储空间大,但是有两个很重要的优点,Hibernate在维护主键时,不用去数据库查询,从而提高效率,而且它是跨数据库的,以后切换数据库极其方便。

特点:uuid长度大,占用空间大,跨数据库,不用访问数据库就生成主键值,所以效率高且能保证唯一性,移植非常方便,推荐使用。

9、guid

GUID:Globally Unique Identifier全球唯一标识符,也称作 UUID,是一个128位长的数字,用16进制表示。算法的核心思想是结合机器的网卡、当地时间、一个随即数来生成GUID。从理论上讲,如果一台机器每秒产生10000000个GUID,则可以保证(概率意义上)3240年不重复。

Hibernate在维护主键时,先查询数据库,获得一个uuid字符串,该字符串就是主键值,该值唯一,缺点长度较大,支持数据库有限,优点同uuid,跨数据库,但是仍然需要访问数据库。

注意:长度因数据库不同而不同

MySQL中使用select uuid()语句获得的为36位(包含标准格式的“-”)

Oracle中,使用select rawtohex(sys_guid()) from dual语句获得的为32位(不包含“-”)

特点:需要数据库支持查询uuid,生成时需要查询数据库,效率没有uuid高,推荐使用uuid。

10、foreign

使用另外一个相关联的对象的主键作为该对象主键。主要用于一对一关系中。

user

该例使用domain.User的主键作为本类映射的主键。

特点:很少使用,大多用在一对一关系中。

11、select

使用触发器生成主键,主要用于早期的数据库主键生成机制,能用到的地方非常少。

12、其他注释方式配置

注释方式与配置文件底层实现方式相同,只是配置的方式换成了注释方式

自动增长,适用于支持自增字段的数据库

@Id

@GeneratedValue(strategy = GenerationType.IDENTITY)

根据底层数据库自动选择方式,需要底层数据库的设置

如MySQL,会使用自增字段,需要将主键设置成auto_increment。

@Id

@GeneratedValue(strategy = GenerationType.AUTO)

使用表存储生成的主键,可以跨数据库。

每次需要主键值时,查询名为**”hibernate_table”的表,查找主键列“gen_pk”值为“2”记录,得到这条记录的“gen_val”值,根据这个值,和allocationSize**的值生成主键值。

@Id

@GeneratedValue(strategy = GenerationType.TABLE, generator = “ud”)

@TableGenerator(name = “ud”,

table = “hibernate_table”,

pkColumnName = “gen_pk”,

pkColumnValue = “2”,

valueColumnName = “gen_val”,

initialValue = 2,

allocationSize = 5)

使用序列存储主键值

@Id

@GeneratedValue(strategy = GenerationType.SEQUENCE, generator = “ud”)

@SequenceGenerator(name = “ud”,

sequenceName = “hibernate_seq”,

allocationSize = 1,

initialValue = 2)

13、小结

1****、为了保证对象标识符的唯一性与不可变性,应该让Hibernate来为主键赋值,而不是程序。

2****、正常使用Hibernate维护主键,最好将主键的setter方法设置成private,从而避免人为或程序修改主键,而使用assigned方式,就不能用private,否则无法给主键赋值。

2、Hibernate中唯一一种最简单通用的主键生成器就是uuid。虽然是个32位难读的长字符串,但是它没有跨数据库的问题,将来切换数据库极其简单方便,推荐使用!

3、自动增长字段类型与序列

数据库 自动增长字段 序列
MySQL
Oracle
DB2
MS SQL Server
Sybase
HypersonicSQL
PostgreSQL
SAP DB
HSQLDB
Infomix

4、关于hilo机制注意:

hilo算法生成的标志只能在一个数据库中保证唯一。

当用户为Hibernate自行提供连接,或者Hibernate通过JTA,从应用服务器的数据源获取数据库连接时,无法使用hilo,因为这不能保证hilo单独在新的数据库连接的事务中访问hi值表,这种情况,如果数据库支持序列,可以使用seqhilo。

5、使用identity、native、GenerationType.AUTO等方式生成主键时,只要用到自增字段,数据库表的字段必须设置成自动增加的,否则出错。

6、还有一些方法未列出来,例如uuid.hex,sequence-identity等,这些方法不是很常用,且已被其他方法代替,如uuid.hex,官方文档里建议不使用,而直接使用uuid方法。

7、Hibernate的各版本主键生成策略配置有略微差别,但实现基本相同。如,有的版本默认sequence不指定序列名,则使用名为hibernate_sequence的序列,有的版本则必须指定序列名。

8、还可以自定义主键生成策略,这里暂时不讨论,只讨论官方自带生成策略。

转自:http://www.cnblogs.com/kakafra/archive/2012/09/16/2687569.html

1.常见的错误返回类型

VOID/BOOL/HANDLE/PVOID/LONG/DWORD VOID 不可能失败 BOOL 错误返回false 编码的时候最好测试是否不为FALSE HANDLE 错误 NULL/INVALID_HANDLE_VALUE PVOID  失败返回NULL,成功返回一个数据块的地址 LONG/DWORD 0或-1,不绝对 2.GetLastError函数   DWORD GetLastError(); 3.WinError.h 头文件定义了若干的Mircosoft定义的代码列表 4.

IOCP是windows下的一种异步IO通信模式(linux下面对应epoll,二者有区别—>http://www.cnblogs.com/uzhang/archive/2012/02/24/2365980.html)

一样的socket的绑定通信的过程,不同的是并不对每一个用户请求单独开设一个线程去处理用户请求,而是在后面一线程池的方式,开固定的线程,轮流处理用户请求,减少线程的上下文切换损耗,同时利用重叠IO,减低内存等资源的消耗。 关于具体的一些内容,见:http://blog.csdn.net/neicole/article/details/7549497

   学校课程需要找一份代码,来讲讲代码里面用了哪些设计模式- -! 还是要java的。。。 于是上github上面翻代码,偶然翻到一个java的xchart图标库,感觉可能以后会用的到,而且代码不是很长,就直接拿过来用了。具体的链接地址如下:https://github.com/timmolter/XChart

  先看文件夹结构:
image          

一共有6个包,最后一个是用来测试的包,可以忽略不计,一共5个包,5个包的作用分别是  

  • com.xeiam.xchart:
    主要是图表生成的代码以及一些图表的功能包括导出功能的代码,是给我们使用该jar包人调用的结构,表示的是一个图表整体的构造,包括Chart,ChartBuild,Series等类。
    image    
  • com.xeiam.xchart.internal
    这个package里面只有两个类,一个是package-info,我也不是很明白他的作用。。。就是写了一个license的地址。另一个类是Utils的类,提供了两个静态方法,一个求幂的,一个就是求差值的一半。     
  • com.xeiam.xchart.internal.chartpart
    这个包里面的东西,都是一些绘图的基本元素,全部是从chartpart中继承过来的,利用组合模式来进行绘制和构造,主要包括Axis,chartTitle,legend,plot等基本图表的元素。
    image        
  • com.xeiam.xchart.internal.markers
    这个包里面,主要是针对刻度的一些绘图,包括圆形,矩形,上下三角形,菱形等。
    image         
  • com.xeiam.xchart.internal.style
    这个类主要是针对图表的一系列的外观进行定义的包,给出了几个主题,以及对于线的一些类型外观的设置。
    image           

作为一个轻量级的图表库,xchart通过这几个包里面的类进行图像的构造,最终画出一个图形出来,不过目前只能支持有限的几种图表类型。

在实际开发的时候,我们同样的一个对象,对于不同的客户,可能能够调用的方法是不一样的,就是权限的控制,这个时候,对象的方法都应该是public,那么就要给对象加上一层,通过客户的类型,决定是否可以访问,也就是说,客户不直接访问对象,而是访问给对象加上的这一层,就是代理层。

1
2
3
4
5
6
7
8
9
10
11
12
13
14
15
16
17
18
19
20
21
22
23
24
25
26
27
28
29
30
31
32
public interface T1{
public void method();
};
public class Item implements T1{
public void method();
}
public class ItemProxy implements T1{
Item item;
Client client;
public ItemProxy(Client c){
this.Client=c;
this.item=new item();
}
public void method(){
if (client,allow()){
item.method1();
}else{
return;
}
}
}
public class Client{
T1 t;
public Client()
{
t=new ItemProxy(this);
}
public void method1()
{
t.method();
}
}

这样就可以在代理类中,控制对象的访问了,当然代理模式实现方式还有很多种,(远程代理管理客户和远程对象的交互,虚拟代理控制访问实例化开销大的对象,保护代理基于调用者控制对对象方法的访问),上面只是其中的一种方式,代理模式的定义如下:

1
代理模式:为另一个对象提供一个替身或占位符以访问这个对象。